2009/10/02

消化預算的結果?

為什麼一個在 2004 年就已停止的造林辦法,現在會捲土重來?

這麼多研究指出人工造林比起原始林的生物相來的少、環境耐受度也比較差,那麼我們的林『誤』局為什麼還不願停止這樣的舉措?

是因為有經費消耗的壓力?有計畫執行、展現績效的壓力?這樣的一個公務單位是不是裁撒掉比較好?

公家單位本來效率就是比較低的,如果再配合預算消耗的壓力,很多看起來很白痴、不可思議的動作都來了。

可是,一個單位的錯誤卻是由全民共同承擔後果,這真是件悲哀的事。

參考來源:

"「全民造林」的政策結果不只使得林相趨於單調化,也造成許多地方的林相主力是在速生造林方面極具優勢的外來樹種。

更糟糕的是,這些造林政策的對象往往是所謂「雜草」與「雜木」叢生的天然次生林地。簡單的說,當原生林遭受人為破壞,地表裸露後,再度形成的森林,也就是次生林。在這些次生林中的「雜草」與「雜樹」,例如在全國中低海拔地區隨處可見,從來不會受到造林計劃青睞的血桐與構樹,其實正是大自然自我療傷,重新回到原始林相的複雜因果過程當中,不可或缺的先驅植物。

當每次「全民造林」運動轟轟烈烈開展時,這些先驅植物也就是被優先除之而後快的對象,而我們現在的一些研究才正在揭露這些天然次生林被剷除後的不利影響。舉例而言,天然次生林已經被發現遠比人工杉木林更能中和酸性雨水;在天然次生林裡的原生動物種類與數目,也會遠高於由外來樹種構成的人工林。

「全民造林」的本意是為了水土保持與生態保育,結果卻是一面種樹,一面摧毀天然次生林,既對原始林演化過程大開倒車,也讓長期的水土保持效果與生態體系多樣性深受其害。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訓:善意的公共政策,如果沒有明確定義所要追求的效益目標、謹慎分析所牽涉到的成本、同時縝密設計符合人性的誘因機制,很可能執行政策所帶來的是背道而馳的殘酷結果,甚至遠比無效的政策或消極的不作為都要糟糕。"
- 意識型態咖啡:(舊文重貼)一面植樹、一面毀林 - 樂多日誌 (在「Google 網頁註解」中檢視)